蒙田是谁?
百分之一百的古典作家,法国16世纪的思想家、散文家。与那个时代许多头脑僵化、只知板起面孔说教的作家不同,他率直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他奉行的是“勇敢、快活的怀疑主义”。
达利是谁?
百分之二百的现代派代表人物,20世纪的西班牙画家,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当他身穿笨重的潜水服出现在观众面前、并让这个创意之举憋个半死时,人们向他的超现实主义欢呼。谁都相信达利代表了疯狂——不疯狂就不是达利。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蒙田随笔选》,由艺术大师达利亲自编选并绘制插图彩色插图16幅,黑白插图21幅。
编辑推荐
本书为新版插图本,无论在内容还是装帧上,均有较大改动。
1. 在内容上,新增了初版时未译的3篇随笔,这样就保留了达利选本的全部内容。
2. 在装帧上,本次新版插图本全部为硬面精装,开本由16开改为32开,封面、版式均采用全新设计,达利16幅彩色插图集中呈现。
达利是谁?百分之二百的现代派代表人物,20世纪的西班牙艺术大师。人们在为他的超现实主义杰作欢呼捧场的同时,也相信达利代表了疯狂——不疯狂就不是达利。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2版 (2011年5月1日)
外文书名: Essays of Michel de Montaigne
精装: 219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208098999, 9787208098992
条形码: 9787208098992
商品尺寸: 21.6 x 15.6 x 2.4 cm
商品重量: 422 g
品牌: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SIN: B005035TR6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蒙田随笔(新版插图本)》由西班牙艺术大师达利亲自,编选并绘制多幅彩色及黑白插图。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蒙田 译者:朱子仪 编者:(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1904-1989)西班牙画家、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深受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意象理论的影响,早年曾在马德里美术学院接受学院派训练,20世纪20年代末期成为巴黎超现实主义文艺群体中的一员。1940年移居美国并大获成功。1955年重返西班牙。喜欢说“谦逊不是我的优点”,善于在艺术界制造轰动效应。其绘画呈现梦境和幻觉,充满性、死亡、变态和非理性的主题,画风怪诞,具戏谑性,但本人却拒绝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解释。代表作有《记忆的永恒》、《西班牙内战的预感》、《圣安东尼的诱惑》、《里加港的圣母》等。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其座右铭是“我知道什么呢?”年轻时在图卢兹大学攻读法律,后曾在波尔多法院任职十余年,当过国王的侍从,亲历战争,游历欧洲各地,还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阅历广博,思路开阔,行文无拘无束,其散文对弗兰西斯·培根、莎士比亚等影响颇大,所著《随笔集》三卷名列世界文学经典,被人们视为写随笔的巨匠。
目录
叛逆、自娱、流行——达利与蒙田跨越时空的超现实神交
致读者
论习惯以及不该轻易改变业已接受的法则
论孩子的教育——献给迪安娜·德·富瓦克斯夫人
命运的安排也常在情理之中
论野蛮人
谈战马
德谟克利特与赫拉克利特
论岁数
论醉酒
论荣誉
论自以为是
我们无法感受纯正
大拇指
论有其父必有其子
论悔恨
论维吉尔的诗
论马车
研究哲学就是在准备死亡
论虚空
论相貌
论想像的魔力
论经验
书摘:
叛逆、自娱、流行—— 达利与蒙田跨越时空的超现实神交(译者序)
1947年,美国双日出版公司(DOUBLEDAY&COMPANY,INC.)出版的一部《蒙田随笔集》足以唤起读书界的好奇心。这个英文选本依据的是17世纪查尔斯·科顿的旧译本,文字古朴、典雅。但这个集子却是由达利亲自编选并绘制插图。达利的《蒙田随笔集》选入蒙田的20多篇随笔,文字约占蒙田全部随笔的三分之一。达利为这个选本绘制了水彩彩图16幅,黑白插图21幅。
真是出人意料,这简直是一对不可能的组合、不可能的搭档!是达利过于疯狂,还是我们过于缺乏想像力?硬是要在16世纪人文主义的土壤里结出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果实,最终显现的是神奇还是怪诞?20世纪的艺术似乎从不拒绝任何东西,即便那是个怪胎!达利以他特有的方式来图解蒙田的随笔名篇。说“肢解了”或“歪曲了”似乎也没错,不过无论怎么说,用20世纪和21世纪现代人的眼光去阅读、阐释和图说好几个世纪前的古典作品,后者免不了要被肢解和歪曲。与其说这是古人的不幸,倒不如说这是古人的幸运,因为那些经典名作正是在不断地被肢解和歪曲之中获得新生。
当年双日出版公司非常隆重地推出这部《蒙田随笔集》,第一版除了普通型精装本之外,还有一种限量发行的豪华精装本。这种限量版本总共1000部,硬质封面为蓝色(与普通版本绿黑两色的封面不同),书中有一页上印有编号(比如304号——当然是唯一的304号),还有画家达利的亲笔签名。限量版本外面还套有与封面同色的硬纸盒。当时购买限量本的多是有名有钱的读者,用做赠送给喜爱艺术的亲朋好友的礼品。这些人物在书上留下的题词又使限量本《蒙田随笔集》在旧书市场上大大升值。查一查相关的网站,就会发现这种限量本如今已卖到每部750——900美元,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蒙田与《随笔集》
蒙田在《随笔录》的前言中称这是一部“诚实的书”,写这本书只是出于家庭的和个人的目的,自己死后亲朋好友“可以从中找回我的性格和情绪的某些特征”。这篇前言写于1580年3月,《随笔录》的头两卷于当年出版。这些话语实际上也给全部共三卷的《随笔录》(第三卷出版于1588年)定了调子。蒙田决意放弃神学家、哲学家们惯用的枯燥晦涩的文笔,面对读者犹如面对亲朋,煮酒烹茶侃侃谈去,谈古论今,说到兴头上也诙谐幽默一把,拿自己拿时事当作调侃对象;其中既有短章小品,也有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着实给欧洲文学侃出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新形式。没有他这位祖师爷在前面开道,后来以哲学随笔闻名的培根,以幽默随笔著称的兰姆大概就会少了许多底气。
《随笔集》最初受到的指责是宽容道德败坏、使用“命运”这个异教概念、提到一些异端诗人、为背叛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尤里安辩护。该书刚一问世,其部分内容就在法国里昂遭禁。到了17世纪后半期,法国出现了凶猛的反蒙田浪潮。蒙田的作品遭到神学家们的围攻,被扣上了“无神论者”、“异教徒态度”等在当时骇人听闻的大帽子。紧接着,教会当局觉得有必要纠正以往的疏漏,便对《随笔集》下了禁令。1676年,罗马教廷将《随笔集》列入禁书目录。西班牙宗教当局的嗅觉显得更灵敏些,早在1640年,《随笔集》已在西班牙被列为禁书。假如蒙田在世,对于神学家们的责难和教会的查禁,或许他仍会以超然的态度引用古希腊的一句名言:“从前全世界仅有七位智者,而当前要找七个自知无知的人也不容易。”他曾在题为《众师之师——人类的无知》的随笔里引用了这句名言。
当达利选择了蒙田:16世纪人文主义遭遇20世纪超现实主义
圣伯夫说:“蒙田是法兰西的贺加斯,他的基本成分(经常在形式上和表达方式上)是贺加斯的,尽管他在这方面有时接近塞内加。他的著作是伦理观察结果和经验的宝库,不论翻开哪一页,不论处于哪种精神状态,肯定能从中找到以鲜明而不朽的方式表达的某种睿智思想。”贺加斯(公元前65——前8年)是古罗马杰出的诗人;塞内加(约公元前4——公元65年)是古罗马的雄辩家、悲剧作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蒙田的随笔中充满古典作品的引文——“一堆异域花朵”,他用自己的绳索将这堆花朵缚在一起,来表达新的富有生气和诗意的思想。
达利最早为出版的书籍画插图似乎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为自己写的书《可感知的女人》(1930)画插图,接着(主要是1932至1936年间)他又为许多作家的作品创作插图,其中包括超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作家普鲁东、艾吕雅的书。1944年他40岁那年,又开始为许多书作插图,包括他自己写的小说《隐藏的脸》。后来完成的比较重要的插图作品有:1946年的莎士比亚悲剧《马克白》插图;1947年的《蒙田随笔集》插图;1948年的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插图、利尼《小传》插图和达利自己的书《巧艺五十秘诀》插图;1952年的但丁《神曲》系列水彩插图(共102幅);1956年的《堂吉诃德》系列石版画;1965年的《圣经》水彩插图(共100幅);1972年的薄伽丘《十日谈》插图;1973年的达利的书《我在巴比伦等你》插图。其中《堂吉诃德》系列石版画于1957年在法国巴黎展出后引起轰动,次年被授予法国优等奖章。另外,达利还为《摩西与一神论》(弗洛伊德著)、《毛泽东诗词》、《蒙太尼神话故事》、《卡萨诺法》、《卡桑德拉的爱情》、《如果你像它》、《失落的天堂》等绘制插图。
文摘:
编造出下面这个故事的人,似乎是真正准确地认识到了习惯的力量。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村妇常常逗小牛犊玩,把它抱在自己的怀里,等小牛犊长大以后,她依然每天这样做,这成了一种习惯,直到小牛犊长成一头大公牛,她还是要背着它。其真实原因在于习惯犹如一个暴虐而奸诈的教师。它偷偷摸摸、不被觉察地一点一点从权威的根基起步,开始时它是温和而谦卑的,时间一长就固定下来,树立起了权威。然后,它就卸下了面具,露出暴虐和专制的真面目——在这副嘴脸面前,我们连抬起眼睛看它一眼,都觉得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看到它处处压制和违背自然的法则;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说得好,“凡是习惯都成了极为有效的主人”。我把习惯归为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个洞穴(人被囚禁在洞穴里,便把火光投射在墙上的影子看作是现实世界,释放后见到光亮后反而以为洞穴里的影子比现在看到的东西更真实)的同类。医生们常常抛开医术的理性而屈从于习惯的权威。有一位国王(本都王国国王米特里达梯六世),据说他怕被人毒死,自服毒药想让肠胃习惯于毒性。据德国人艾伯特的记载,有位少女竟靠食用蜘蛛为生。在新发现的西印度群岛,住在不同地区的许多民族也吃蜘蛛,不仅加以贮藏,而且喂养它们来供应餐桌,他们还吃蚱蜢、鼠类、蜥蜴和蝙蝠,在这类美食短缺时,一只蟾蜍竟能卖到六克朗。他们把这些东西煮熟了,加上多种调味料装盘端上餐桌。在那里,还有人认为我们吃的食物,我们吃的肉是有毒的,吃了要送命的。西塞罗(前106-前43)说:“习惯的力量太大了。猎人可以在雪地里过夜,能忍受山上烈日的曝晒。拳斗士挨了铁皮手套的重击都一声不吭。”
假如我们想想平时的体验,想想习惯是如何使我们的感觉变得麻木不仁,这些奇特的事例也就显得不那么奇特了。比如住在尼罗河大瀑布旁边的人们整天听到的轰鸣声,还有哲学家们相信存在着的所谓星空的音乐(那些转着圈儿运行的星体又结实又光滑,它们互相接触、摩擦,必定会创造出奇特的乐音,这种乐音的转调和节拍引起群星的旋转和舞蹈)。处于星空下面的万物,其听觉全都像生活在大瀑布旁的埃及人那样,因为那喧闹声从不间断而什么都听不到了,不管那声音多么大都觉察不出来。铁匠、磨房主、锡鬣匠、锻工和盔甲匠处于他们的行当整天不息的噪音中,这类噪音简直都要震聋我们的耳朵了,假如他们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那就无法生存下去了。
我那熏了香的紧身上衣,先是让我的嗅觉感到愉悦,可等我穿了三天之后,那香味就只能取悦站在我身边的人了。还有更奇怪的事情:尽管有很长的间歇或长时间的中断,习惯依然有力量对我们的感官施加影响,比如生活在教堂的钟楼附近,会不时听到大钟的轰鸣。我自己就住在一个钟楼里,每个早晨和傍晚一口巨大的钟都要奏响《圣母颂》,那钟声震得我住的钟楼摇晃起来,刚开始我简直待不下去,可如今我已习惯了,听起来不再有受折磨的感觉,这钟声经常都无法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柏拉图训斥玩骰子的男孩。那男孩不服地问:“为这点小事你就责骂我?”柏拉图回答:“习惯可不是什么小事。”我发现我们身上最大的恶习都来自小时候养成的嗜好,而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取决于保姆。当母亲的看到孩子去拧鸡的脖子或欺负猫狗来取乐时,不仅不阻止还感到非常快活;世界上竟还有这么缺心眼的父亲,当他们听说儿子辱骂贫穷的农夫,或看到儿子盛气凌人地对待一声都不敢吭的奴仆时,竟视其为尚武精神的突出表现,还把儿子用阴险的手段欺瞒和诈骗同伴看作是智慧的显著标志。但这却是在撒下残忍、专制的种子,埋下背信弃义的根子,邪恶在那里生根发芽,然后在习惯的纵容下迅速生长,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孩子年幼和不是什么大事就原谅那些不良倾向是非常危险的错误。首先,这是天性的表露,这种宣示虽然微弱和幼稚,却比长大了以后更加坦诚,其内在的想法也更加直露。其次,欺诈的丑恶程度并不因为骗取的是饰针而不是金币会有所不同。我认为对此更公正的结论应该是:既然他能骗取饰针,为什么他就不会骗取金币?我们不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只不过是拿饰针玩玩而已,假如是金钱的话他就不会这样干了:我们应该细心地指导孩子厌恶他们自己身上的恶习。由于能自觉地认识到那些恶习的丑恶,他们就不仅能在行动上加以避免,而且能在心里引起憎恨,不管那些恶习如何进行伪装,心里都会产生不该容忍的想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